此網站需要開啟JavaScript
JavaScript is required
臺中市立美術館 Taichung Museum of Art
返回展覽列表

萬物的邀約

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展

開館展主視覺
時間

2025/12/13-2026/04/12

地點

臺中市立美術館

Share

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首展「萬物的邀約」,從館舍所坐落的中央公園地景與城市關係出發,結合場館空間流動與開放的特質,探討人與萬物、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,並透過臺灣重要前輩藝術家與現當代創作之間的對話,體現從軍事基地、機場到都會綠地的記憶層疊,以及地景、空間、文化與自然治理的交織。

展覽由中美館策展團隊攜手臺灣策展人周伶芝、美國策展人艾蕾娜·克萊爾·費爾德曼(Alaina Claire Feldman),與羅馬尼亞/南韓策展人安卡·繆雷·金(Anca Mihuleţ-Kim)四方共同策劃。「萬物的邀約」是一場集結的邀請,不同時空的創作者、觀眾與存在形式於此相遇,探索人與環境的多重關係,內容涵納動植物史、寓言神話、移動遷徙、語言敘事等主題,也關注身體與空間感知的張力,以及在調控與馴化中,仍持續發生的野性與能動。

展覽以相互連結的五大子題開展:「畫一道海岸線」呈現不同時空裡,藝術家對自然與世界樣態的捕捉與繪測欲望,也映照與萬物共處的線索。「幻生的寓言」裡,藝術家從風土與傳說、神話、寓言,描繪理解世界的路徑。在「摺疊的風景」中,藝術家看見當下的地景、身份與記憶,都有著無數層疊與相互滲透的質地。「擾動的記憶」中,自然史與博物學的分類與知識建構系統,被重新想像與界定。「萬物初聲」,邀請我們感知與聆聽:來自受傷的身體、流亡的記憶、壓抑的情感,也來自無法以人類語言述說的生命。展場外,藝術家將作品置入綠美圖不同公共空間對話,探問公共與親密、治理與野性的邊界,思索建築與地質的層層記憶,將展覽的思考交織進日常紋理。

「萬物的邀約」回應現實中的困境,也編織面向未來的遠景。我們在此聚集,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共處,更是對知識生產模式的重新想像與檢視—挑戰既有分類與價值體系,創造多元敘事發聲的可能。展覽副標「See you tomorrow, same time, same place」—是輕聲的許諾,也是願景的練習:期待相見,與未竟的萬物,在此時此地,共構下一次相遇的條件。

台灣策展人周伶芝(攝影沈昇勳).jpg 的副本

策展人 周伶芝

周伶芝現為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與舞蹈系兼任助理教授。畢業於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美學系,並於雷恩第二大學取得劇場研究碩士學位。她從事獨立策展、藝術評論、劇場構作與創作顧問、文字工作者、創作美學相關課程講師等,也擔任書籍與雜誌之專題企劃,規劃講座與工作坊。

近期周伶芝以不同角色參與各藝術節、展覽、表演藝術創作、團隊和場館之研究計畫。包含擔任兩廳院秋天藝術節策展構作(2023、2024)、臺南文化中心館慶策展人(2023、2024)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「馬戲棚」諮詢顧問與創作工作坊規劃導師(2022、2023)、國家兩廳院35週年「平行劇場」策展人(2022)、臺南藝術節策展人(2019、2020)、松山文創園區Lab實驗啟動計畫「無時鐘特區」策展人(2018)、國家兩廳院、「舞蹈秋天」論述統籌與顧問(2017)、「新點子舞展」諮詢(2018)、基隆海港山城計畫「泊」&「潮聽招待所」策展人(2017、2018)等。

近年關注美學領域:傳統與當代的身體轉譯,原住民當代展演創作,策展學、行為藝術、當代馬戲、偶戲與物件劇場、聲音與科技藝術、當代舞蹈、地方記憶、生態與歷史的展演實驗、城市空間現地創作、文學轉譯、詩語言的劇場創作等。

美國策展人Alaina

策展人 艾蕾娜.克萊爾.費爾德曼 Alaina Claire Feldman

艾蕾娜.克萊爾.費爾德曼,現為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蘭森美術館首席策展人,及臺北立方計劃空間學術顧問與葡萄牙Casa São Roque國際顧問。

她近期的研究關注視覺技術如何形塑我們對自然的理解,並延伸至自然史、水族展示、人與動物之間的倫理關係,以及蒐藏行為與收藏機構如何參與知識與權力的生產。她曾策劃過眾多國際巡迴展覽,合作對象包括多位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家。擔任拉脫維亞「Kim?當代藝術中心」年度藝術節「伊甸」的共同策展人(2025)、紐約城市大學密希金畫廊館長與策展人(2018-2024),並於巴魯克學院及麥考利榮譽學院任教。她亦曾任國際獨立策展人組織(ICI)展覽總監。她擁有普拉特學院藝術史與批判視覺研究學位,以及紐約城市大學研究中心的社會與環境正義研究學位。2022年獲安迪·沃荷視覺藝術基金會研究獎助。

策展人Anca

策展人 安卡·繆雷·金 Anca Mihuleţ-Kim

安卡·繆雷·金,羅馬尼亞藝術史學家與策展人,現居首爾,畢業於布加勒斯特國立藝術大學藝術理論碩士。她關注策展計畫與歷史、社會脈絡之間的連動性,亦重視展演機構本身的制度架構,同時也受她多年來與藝術家、策展人合作經驗的啟發。2022至2025年間策劃研究型展覽「你在應該幫助黨的時候卻背叛了它」,於克羅埃西亞、馬尼拉、布加勒斯特與薩格勒布巡迴展出。2021至2023年策劃「未來超級英雄編年史」,於蒂米什瓦拉與布加勒斯特展出。2019年參與新加坡雙年展策展團隊,在該策展脈絡中,她研究藝術家的遷徙與歸化現象,以及跨媒介性如何影響人類對未來的想像與感知方式,並獲頒「貝加藝術獎」(Bega Art Prize)。2015至2017年間策劃「白點與黑立方」,2015至2016年策劃「南方遇上東南」,展於香港與廣州。2013年於威尼斯雙年展策劃羅馬尼亞館展覽「懸置歷史反思中心」。

img

策展人 中美館策展團隊

中美館策展團隊

藝術家

開館展主視覺

參展藝術家名單

露西雅·阿拉瓦奴 Loukia Alavanou(1979 年生於希臘,現居創作於比利時與希臘) 瑪麗亞·特蕾莎・阿爾維斯 Maria Thereza Alves(1961 年生於巴西,現居創作於巴西) 窮劇場-鄭尹真、高俊耀(2014年創立於臺北,現居工作於臺北) 區秀詒 Sow-Yee Au(1978年生於馬來西亞,現居創作於臺北) 約瑟夫·博伊斯 Joseph Beuys(1921-1986年,生於德國) 伊琳娜·波提亞·布坎與喬恩·迪恩 Irina Botea Bucan & Jon Dean (伊琳娜·波提亞·布坎1970年生於羅馬尼亞;喬恩·迪恩1966年生於英國;兩人現居羅馬尼亞) 咖容琳娜·布瑞秋拉 Karolina Breguła (1979年生於波蘭,現居創作於波蘭與臺灣兩地 ) 詹前裕 (1952年生於苗栗,現居創作於臺中) 張淑美(1938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中) 陳其寬(1921–2007,生於北京) 陳夏雨(1917-2000,生於臺中) 陳幸婉(1951-2004,生於臺中) 陳米靖(1984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中) 陳明善 (1933-2019,生於四川萬縣) 陳石柱 (1930-2007,生於雲林) 陳庭詩 (1913-2002,生於福建) 陳銀輝(1931-2024,生於嘉義,退休後移居臺中) 陳瀅如(1977年生於臺北,現居創作於臺北) 程代勒 (1957年生於臺北市,現居創作於臺北) 程新皓 (1985年生於中國雲南,現居創作於中國雲南) 簡嘉助 (1938年生於雲林,現居創作於臺中) 莊明中 (1963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中) 鄭素英 Soyoung Chung(1979年生於法國,現居創作於韓國) 邁蘭德·康斯坦特 Myrlande Constant (1968年生於海地,現居創作於海地) 米諾娃·奎瓦茲 Minerva Cuevas(1975年生於墨西哥,現居創作於墨西哥) 黃潤色 (1937-2013,生於臺北) 謝棟樑(1949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中) 許家維 (1983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北) 薛保瑕(1956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中) 黃朝湖 (1939年出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中) 洪天宇(1960-2023,生於臺中) 余欣蘭 (1987年生於花蓮,現居創作於花蓮) 饒加恩(1976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北) 瓊·喬納斯 Joan Jonas(1936年生於美國,現居創作於美國) 海倫·凱勒 Helen Keller(1880-1968,生於美國) 天團-柯德峰、高琇慧 (2015年創立於臺北,現居創作於臺北) 廖昭豪 (1990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中) 廖大昇(1939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中) 廖德政(1920-2015,生於臺中) 廖文豪(1983年生於臺北,現居臺北) 劉國東 (1926-2020,生於臺中) 李仲生 (1912-1984,生於廣東) 李貞慧 (1961年生於新北市,現居創作於臺中) 林之助(1917-2008,生於臺中) 林星華(1932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中) 林惺嶽(1939-2025,生於臺中) 林仁達+余政哲+NO登山社(林仁達1983年生於臺灣,現居工作於臺北;余政哲1983年生於臺灣,現居工作於彰化;NO登山社成立於2006年) 劉玗(1985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東) 呂基正 (1914-1990,生於臺北) 呂璞石(1911-1989,生於臺中) 克里斯·馬克 Chris Marker(1921-2012,生於法國) 安娜·曼迪耶塔 Ana Mendieta(1948-1985,生於古巴) 塞巴斯蒂安·摩爾多萬 Sebastian Moldovan(1982年生於羅馬尼亞,現居創作於羅馬尼亞) 文勝鉉 Seunghyun Moon (1975年生於韓國,現居創作於韓國) 阮芳伶 Nguyễn Phương Linh(1985年生於越南,現居創作於越南) 倪朝龍(194年0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臺中) 倪再沁(1955-2015,生於新北市) 紙月亮偶劇團 Papermoon Puppet Theatre(2006年創立於印尼) 安東尼·聖修伯里 Antoine de Saint-Exupéry(1900-1944年,生於法國) 蘇文琪(1977年生於臺灣,現居工作於臺灣) 鈴木悠哉 Yuya Suzuki(1983年生於日本,現居創作於日本) TAI身體劇場(2013年創立於花蓮,現居創作於花蓮) 阿德里安·提爾提奧 Adrien Tirtiaux(1980年生於比利時,現居創作於比利時) 王清霜(1922年生於臺中,現居創作於南投) 王守英(1934年生於彰化,現居創作於臺中) 水田部落工作室-瓦旦·塢瑪、曾啓明 (2004年創立於新竹) 王虹凱+查波帕 Bopha Chhay (王虹凱1971年生於雲林,現居工作於新北市;查波帕1981年生於紐西蘭威靈頓,現居工作於加拿大溫哥華) 白木耳 White Fungus(2004創立於威靈頓,現居創作於臺中) 吳其育(1986年生於臺北,現居創作於臺北) 楊季涓(1985年生於臺北,現居創作於臺北) 顏水龍(1903-1997,生於臺南) 葉火城(1908-1993,生於臺中) 趙無極 (1920-2013,生於北京)

1
5

精選作品

藝術家

安東尼・聖修伯里

作品名稱

小王子與狐狸對話

年代

約1940年代

媒材

水彩,墨,紙

尺寸

28 × 21.5 公分